云南省簡稱滇或云。全省面積39.4萬平方公里,人口4000萬,有漢、彝、白、哈尼、壯、傣、苗、傈僳、回、拉祜、佤、瑤、納西、藏、景頗、布朗、普米、怒、阿昌、德昂、基諾、蒙古、布衣、獨龍、水等民族(還有尚未確定族系的克木人)。云南省革命老區,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貧困山區,老區建設對全省經濟建設、社會事業、國防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土地革命戰爭時期,中國工農紅軍在云南境內建立了兩塊根據地,轄云南省的威信、鎮雄、彝良、富寧、廣南5縣,面積21052平方公里,人口288萬人。兩塊根據地的各族人民,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堅持斗爭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,是云南的革命老區。有以下特點:
(一)老區都處于幾省的結合部。川滇黔邊區革命根據地位于滇東北的昭通地區,地處云貴川三省八縣結合部,系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邊沿,與川南、黔西接壤。根據地中心威信縣所屬的水田寨地區素有“雞鳴三省”之稱。滇桂黔邊區革命根據地處于滇東南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,位于兩國三省交界地,南與越南交界,東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,北連貴州省。
(二)老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。川滇黔邊區革命根據地內居住著彝、苗、回、白、壯、傈僳等10個少數民族。威信縣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11.3%,鎮雄縣占9%,彝良縣占13.7%。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境內居住著壯、瑤、苗、彝、回、蒙古、仡佬等民族。富寧縣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6.2%,位于該縣的根據地中心的“七村九弄”(即壯語石頭山區的意思)地區,是典型的壯族聚居區,廣南縣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61.6%。
(三)老區都是貧困地區。云南的老區,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交通閉塞、文化落后、生產力水平低下、人民生活水平極為貧困的狀況。解放后,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經過40多年的艱苦努力,特別是在國家的扶助下,老區的情況逐步有所好轉,但由于先天不足,至今還沒有完全脫離貧困的狀況。據1993年統計,威信縣農業人口人均收入僅174.5元;鎮雄縣農業人口人均收入215元,其中200元以下的還有51.4萬人,是全國特困縣之一;彝良縣農業人口人均收入192元,有70%以上的人民生活水平仍處于溫飽線之下,是全國重點扶持的貧困縣,每年65%以上的財政支出靠國家補貼;富寧縣15個鄉鎮,農業人口34萬人,人均收入258元,其中有10個鄉(鎮)23萬人人均收入不到300元,5個鄉(鎮)11萬人不到200元,也是典型的貧困縣;廣南縣農業人口人均收入309元,全縣還有35萬人人均產糧不到250公斤,人均收入低于300元,有16萬人的飲水問題尚未解決。
綜上所述,云南老區是集老、少、邊、窮于一體的地區。這是云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狀況形成的。云南老區的這些特點,在革命戰爭年代,為黨領導開展武裝斗爭、進行武裝割據提供了有利條件,是優勢;而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則成了劣勢,給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艱巨的任務。
按所轄老區鄉鎮多寡比例分類,屬于一類老區的有富寧、威信兩縣;屬于二類老區的有廣南、鎮雄、彝良3縣?傆5個縣有鄉鎮99個,其中老區鄉鎮81個,占總數的81.8%。
(來源:《中國革命老區》) |